西藏那曲,平均海拔米以上。
有神秘柔美的“圣湖”纳木错
有辽阔壮美的羌塘草原
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双湖冰川.....
那曲市检察院是辽宁省检察院的对口援建单位。多年来,辽宁省检察院先后派出7名检察官远赴那曲工作,将辽检人的关爱和温暖带到了藏北高原,带到了当地检察干部与各族百姓的心里。
在那遥远的地方
现任援藏检察干部名叫刘金龙,点开他的朋友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拍摄于今年5月28日的视频。已是春末夏初时节,那曲的天空依然飘起了雪花。配文“欢迎来那曲避暑”虽是打趣的话语,却真实反映了那曲地区恶劣的自然气候。
援藏检察干部刘金龙工作照
那曲是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羌塘高原的东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当地瑰丽的自然景色从这首诗中就能窥见一斑:“冰川绝壁也高歌,雾涌云翻飞瀑多。异草奇花铺锦绣,神来之笔挽天河。”但与这气势磅礴之美相对的,却是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这里平均海拔米以上,是高原上的高原。这里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全年大风日天左右,年平均气温只有-2.1℃。“风刮石头跑,满山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四季穿皮袄”可算作对当地气候的经典写照。这里,就是援藏干部们常年驻守的地方。
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这里工作生活,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海拔等原因,这里的生活条件与内地存在巨大落差。
史永生同志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首批援藏检察干部,虽然没有援藏经验的他也曾心怀忐忑,但一想到自己能被组织选中首批进藏,思想上的顾虑就被抛到九霄云外。那时的那曲行署(当时尚未建市)人口也不过2万人。没有柏油路、自来水、室内卫生间,蔬菜稀少且价格昂贵,营养补充依靠每月一次去拉萨的采买。没有宿舍,就住在单位提供的四面漏风的房间;没有食堂,就只能自己做饭或者“打游击”蹭饭。这样的日子一待就是三年,他却无怨无悔。
这些年来,他们先后组织参与了辽宁公寓援建、那曲市院机关食堂援建等项目,坚持不懈地为改善那曲地区检察机关的办公办案和生活条件竭尽所能、用尽全力。
第一批援藏检察干部史永生
除了物质条件的艰苦,无时无刻不在的高原反应给每个人的身心都带来巨大的考验。在这里,人的血氧饱和度只有70%左右,头痛、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症状对每一位援藏干部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即使是军人出身、身体素质过硬的第二批援藏检察干部潘东,也曾因为高原反应晕倒在公寓里,医院急救才捡回一条命。那一次的生死经历对老潘来说印象深刻,因为了解到有援藏干部牺牲的先例,他甚至在抽屉里悄悄备好了遗书,交代好了身后事,即使牺牲在岗位上,在他看来也死得其所,“我做好了为祖国献身的准备!”而被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第三批援藏检察干部王家胥,更是将生命永远留在了那曲。为了缓解剧烈的高原反应给人体带来的伤害,第六批援藏检察干部王旭光想到了办法,提出了缓步进藏的方案,即先由内地抵达海拔相对较低的拉萨,在逐渐适应高原环境后,再由拉萨进入那曲,这条建议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认可,并逐渐成为援藏干部的一条纪律被固定下来。
藏北地区山地众多、路途险峻,出行难是他们面临的又一大考验。行驶在海拔米以上的无人区,车辆遇险事件时有发生,几乎每一位援藏检察干警都经历过这样的险情。王旭光在他的文章里记录了这样一次“历险”:“由于正值雨季,地面泥泞、疏松,超强马力的越野车竟然陷入溪中,我与同行尽管奋力拼搏,但车始终纹丝不动,且人险些陷入其中。要知道这里是没有人烟的地方,一旦熬到晚间,极低的气温、急剧下降的空气含氧量加之没有补给、无法通讯,处境极其危险。好在之前遇到了施工的人,3小时后终于请来了铲土机,硬是把车牵了出来。”尽管刚刚摆脱险境,他极目藏北高原的美丽、壮观,心里激荡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为自己能够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而感到无比骄傲。
援藏检察干部王旭光外出工作期间经历车辆遇险
“最高”人民检察院
坐落在藏北高原上的那曲市人民检察院,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市(分)检察院,被大家形象地称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每一名同志从踏上高原、来到这个“最高”人民检察院之时起,便沉下心来,全力以赴投入到援藏工作中,马不停蹄地开展办案、业务培训、维稳等各项工作。
拿刘金龙来说,进藏两年来,他相继分管公诉、民行、控申、反贪、反渎等检察业务,办理多起案件。在带队办理那曲烟草公司职务犯罪窝案时,他克服异地办理、人力不足、语言不通、地方保护、人身威胁等重重困难,连续高强度工作60多天,终于使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通宵达旦地工作加上夜晚的寒冷,人的高原反应会愈加严重,慢慢地,一边吸氧一边带队办案成了每一位援藏干警的工作常态。
在挑战身体极限的同时,他们充分发挥辽宁检察人任劳任怨的干劲和不辱使命的责任感,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一件件案件的办理。这些年来他们累计办理了那曲检察多个“第一件”案件,有高检院批示舆论影响很大的第一例渎职犯罪案件,有第一例因渎职犯罪被判刑的职务犯罪案件,有数额最大的职务犯罪窝案……有力地提升了那曲地区检察机关的业务水平、司法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高原天路
“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党和中央对西藏地区高度关怀的体现,以及对分裂势力的强大震慑!”史永生如是说。这样的思想认识让每一位援藏检察干部枕戈待旦,他们一次次圆满完成了敏感时期的维稳工作,确保了全地区检察机关重大敏感节日、活动期间各项工作的稳定。“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这种家国情怀早已慢慢渗透到了他们的灵魂深处,锻造成钢。“人要坚守最基本的东西,爱党,爱国,用正能量去影响其他人。”潘东如是说。朴实的话语传达出一种大爱,一种对党和国家无比忠诚的情感。
我们那曲
三年的“戍边”工作中,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时时感染着他们的心灵,民族团结不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而是演化成了他们内心深处一种具体而温暖的情感。这里的藏族同胞有着朴素的生活观、生命观,甚或是人生观。在这里生活久了,每位援藏检察干部的价值观也都于无形中得到升华。他们对生命、荣誉、人生价值有了更多思索,逐渐褪去沾染的城市浮华喧嚣之气,回归最原始的本真,思想变得更简单、纯粹,人生态度变得更豁达、平和。
“在办理案件时,我开始对人性有了更多的体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开始自觉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援藏带给我的思想变化。”第五批援藏检察干部阎海明如是说。
作者对援藏检察干部阎海明进行采访
年国庆节北京大阅兵时,那曲地区检察院组织全院干警观看阅兵盛况。阎海明无意中发现值班室的藏族干警无法收看,便忍不住把他“轰走”去看节目,自己留下替他值班。他说不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那一瞬间也没有在心底迸发出什么伟大的感召,不是为了那名同志感激的目光,只是觉得自己心里更舒服。可能潜意识里,他已经将当地藏族群众那种朴素的善良融入了心底,把自己当作是一个那曲人了。回到辽宁工作后,除了一如既往地发扬拼搏精神认真工作,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他对那曲这个“第二故乡”的眷恋与日俱增,说话时“我们那曲”也会不经意间从口里溜出来。“如果有机会,我还要上去看看,看看那曲如今建设成什么样了。”这句话几乎出自每一位援藏检察干部之口,代表了他们共同的心愿,也饱含了他们对那曲的一腔深情。
后记
“长相思、在地巅,男儿慷慨赴边关。大风振衣精神爽,流云荡胸起波澜。雪域检察齐心力,高原百姓同胞欢。漫道边塞多辛苦,妻儿鼎助更艰难。三载倏忽昨日事,半生勤勉忆旧年。犹记当时青稞酒,哈达如雪舞胸前。”这首诗源自高检院的一位援藏干部,它承载了援藏检察干部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同时也诠释了援藏检察干部初心不改的真挚情怀。
自年第一位援藏检察干部进藏,辽宁检察援藏工作已历时23年。这23年间,史永生、潘东、王家胥、李志鹏、阎海明、王旭光、刘金龙,七名辽宁检察干部,切身经历了西藏地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用行动坚守着信念与使命,用青春解读着辽宁检察人的精神——忠诚、担当、公正、廉洁、坚韧、奉献……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何谓大爱,用最真诚的情感铸就着无悔检魂。